亲售网_中国最大的书法、绘画、民间工艺、摄影、图书艺术品交易平台

三源润东画廊

Bart 共108件作品 关注 QQ
店铺信用:0
作品描述:

  • 作品名:一个曾经感天动地的人——顿子斌作品
格: ¥800,000.00
配送:
积分抵现:0 积分
三源润东
标签(TAG):亲售网   原创   艺术品   平价   
销售情况:售出 0 件(0 条评论)
所在地区:中国 上海市 上海市 黄浦区

商品推荐分成 2 %:

国画尺寸:四尺斗方

简介:

顿子斌,男1965年3月生,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史硕士,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博士,北京师范大学书法学博士后,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理事、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并高校委员会副主任,天津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,四川美术学院“艺术学与水墨高等研究中心”特聘研究员,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汉字水墨高研班导师。

 

理论研究偏重于书画关系,近年一些文章不断被网络关注。长期从事现代书法、抽象水墨的研究与探索, 2003年,现代书法《妙》曾亮相中央电视台“百家讲坛”,多次举办个展、联展和参加大型国内外展览, 作品为多家美术馆和画廊收藏。

 

有三十余篇学术论文发表于《中国书法》、《书法研究》、《美术研究》、《美术观察》、《荣宝斋》等期刊。文章多次被杂志报纸和大型网站转载、提要。其中《“六法”与书法关系的再认识》,(《美术研究》2008年第1期)被人民大学数据库收录。其中《书法到底可以“现代”到什么程度?》被艺术国际刊载,新浪收藏、99艺术新闻、搜艺搜、搜藏网等多家网站转载。博士论文《文人画的书法化倾向研究》,2012年初CNKI下载指数达到五星级(最高级)。2010年被《书艺公社》评为“全国十大书法评论家”候选人。


从书法幻线到汉字幻象

 

——我的现代书法之路

文/顿子斌

我的现代书法探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。


第一阶段,解决象形的瓶颈。


最早我通过古干先生的一本小册子《现代书法构成》了解现代书法的。我关注抽象画也比较早,大一(84年)时就开始读这方面的书了。那时人们对抽象了解是非常少的,有感觉的人就更罕见。


当时现代书法尚处于象形阶段。比如说画家左汉桥,写一个“春”字,就把它画成折枝花卉那种很画意化的东西。但能象形的汉字毕竟是有限的,扩展不了。这成为象形书法发展的瓶颈。90年代初我对“六书”从造型角度进行了解释。把“六书”从造字用字的方法变成了现代书法造型的一个体系,我称之为“立体书法”。从理论上建立了一套机制,保证所有的字都可以实现象形,从而克服了绝大多数字不能象形的困境。文章先后发表在《天津日报》、《现代书法》、《书法研究》和《北方美术》杂志。


当然,我没有对自己的理论进行多少实践。邵岩在当时的实践暗合了“立体书法”理论。1999年我写了《现代书法呼唤“作曲家”》一文,后来分两期发表在《书法报》上。我提出了一个推动现代书法发展的设想,即像作曲家作曲,歌唱家演唱那样,由创意人出创意,由书法家去书写。因为那时有些人有搞现代书法愿望,不知如何创意,这构成现代书法发展的另一瓶颈。


第二阶段,书法幻线的探索。


2005年9月第三届中国(天津)书法艺术节上,我在拍一个日本的书法家的作品(并非现代书法)时,相机镜头从地上一晃而过。我从视孔里看到几条划痕,其组合非常抽象。我很激动,感觉就像触电一样。从此我对抽象就敏感起来了,出门相机从不离身。我成了“抽象控”,每天非“抽”不可,不抽就有失落感,我的现代书法创作也由象形转向了抽象,这部分我称之为“书法幻线”。


在某种意义上,西方现代派美术的产生和发展与摄影的发明有着密切的关联。我的现代书法转向也与摄影的影响分不开,最初的手法即来自于对划痕的观察。当然也受了艺术心理学家金开诚“幻线艺术”概念的启发。他说,脱离汉字的线条的自由组合称为幻线艺术,我的摄影可以说就是“幻线艺术”,有摄影家、画家和评论家则把我的摄影称为“幻线摄影”。由于在我的笔下线条的组合未完全脱离汉字,我把这样的作品称为“书法幻线。”


我认为汉字是一种哲学符号,并且是圆的——在表层的结构之下隐含着太极图式。它构成汉字的深层乃至终极结构。与日本的前卫书法墨象派不同,书法幻线经常彰显太极图式结构,并偏于哲理的表达。


第三阶段,走向汉字幻象——自象。


原来我是不画画的,是现代书法让我走到了这一步。


两年前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,我用一种特殊工具写字,瞬间书法就幻化为绘画了,书画之间的围墙被推到了。评论家赵玉昌先生称这种画为幻象。我“画”这些东西时,脑子里从来没想过要画什么,别说胸有成“竹”,我胸中连“竹”都没有,这些是创作过程中自生的,我完全没想到非要画这样的东西,既没想到具象,也没想到抽象,它自然就出现了,我把这样的画面称为“自象”。里面也会出现一些类似于大写意的成份,但却不是来自于对自然的模拟。我觉得现代书法的历程,就是由象形到抽象,最后超越象形(具象)和抽象,进入“自象”,而成为不见字形的纯粹的汉字水墨。当然最后它已不属于现代书法。不光我,包括魏立刚、张大我、邵岩和张强也都有这种情况。这是书法现代化走向的一种共性,最后大家都从不同途径走到了这一点。

我始终认为,汉字艺术不只有传统书法一种,在传统书法之外还存在另外的艺术世界,一个更为幽邃、更为惊心动魄、更为神秘的世界。


见证“通灵感物”

——月牙河神遇与臆想

文/顿子斌

内容提要:今年3月29日下午,月牙河北侧一颗电线杆的影子在水面晃动,晃出三个明确的“幻子”,笔触肯定,符合草法,它们与我从事的艺术——书法幻线、幻线摄影和汉字幻象相暗合。这种以汉字形式呈现的天人感应现象似乎前所未有。我被月牙河“看见”,乃我自身的能量和看见物的能量在相触的“聚合点”照射产生共振。

 

关键词:幻子月牙河神遇幻化

 

传卫铄《笔阵图》曰:“自非通灵感物,不可与谈斯道矣。” 何谓通灵感物?它颇具神秘主义色彩,历来众说纷纭。我的遭遇或可为此下一注脚。


3月29日上午我和亲戚赴永安公墓扫墓,归来吃过午饭,已近三点,他们去附近菜市场采购准备给我过生日,我在月牙河边看车。闲着无事,我把车锁上到岸上闲逛,这时对岸一颗电线杆的影子在水上浮动,波光潋滟,颇有律动感,我的视线进而脚步被吸引了过去,于是一幕接着又一幕令人难以置信的镜头出现了。

 

用手机拍着拍着,电线杆的影子中出现了一个草书“幻”字,我略感异样,接着就是下面几个字(图1),顺序“写”下来,晃了几下,也就几秒的功夫就转化为其它抽象的画面,那是地道的幻线或幻象啊!我来不及细读,只管继续拍。回到家中,我把照片发到朋友圈,引起了许多朋友的关注,汉字艺术家宋军生先生特意把图1做了过滤(图2、图3)。去掉背景线条,我将其解读为"幻子幻子幻子。"


令人称奇的是,一、两个“幻”字,第一个幻为正常的草法,第二个脱离上下文不可识,但在狂草中疾写而成为蛇形线状也顺理成章,后者作为前者的疾写而简化,其结构结合上下文依然可辨,它符合草法。两点为重复字的简略。二、里面有两个明确的“子”字,而我的名字中恰有一“子”字。“子”古代为先生的尊称,如孔子、老子、墨子;今天名和姓后加一“子”字,为昵称。我一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号,月牙河如此亲切地称呼我,莫非赐我一号?以后作品就可以署名“幻子”。三、线条,特别是第一个第一“子”字的飞白与我写草书的笔触颇似。河水本淡,本湿,但这里的线条却浓淡干湿兼有。


我和天津美院教授何延喆先生提起此事,他半信半疑,问:“不是你的幻觉吧?有证据吗?”作为美术史家,他当然强调证据。我说,“有照片为证”。真的要感谢相机,才“有图有真相”。不然,我就有忽悠的嫌疑。


这里面还有若干节点值得玩味:


1、在自然中见到“十”、“丁”、“八”、“人”字结构等简单字形不难,但见到“幻”字等复杂字形不容易。


2、在自然中见到一两个汉字不难,但是同时见到四个乃至六个字不容易,见到连续四个乃至六个字就更不容易。如果说前者偶然,后者似乎不是偶然,这种情况前所未有,至少未见文字记载。并且它具有书法的时序性,而且是典型的一笔书。时序性被学术界认为是书法的本质特征之一。即使你能够见到两个或四五个汉字字形,它们未必有时序上的联系。


3、假设你可以在自然中见到四个乃至六个字,但是全以书法笔触出之则不可思议。我把照片给一些人(包括艺术家)看,他们一开始都认为人写的,没人想到这是自然所为。一位广告专业的同学误以为是书法家在彩纸上书写的,因为背景与“笔迹”融为一体。如果完全人为,如此相生相应似乎也很难。评论家九根针说:“书法史上也找不到几个草书写得这么好的。”


4、我名字里恰好有一个“子”字,这里“子”字直接出现了两次,间接一次。



艺术家宋军生为我过滤过的图片。




5、俗话说:人在做天在看,我做的三种艺术形态——书法幻线、幻线摄影、汉字幻象似乎月牙河全知道,所以才有“幻子幻子幻子”之谓?这仿佛一种深情的呼唤,抑或对我所做艺术一种肯定?且是以传统的形式对现当代艺术进行肯定。而且它们出现在我生日前一天(这一天天津称为垂生)。


6、6月11日夜我再检点这些图片,在其中的一幅图片里又发现了“幻子”的身影(图6、图7)。不过这次它采取了包围结构——“幻”草写,将“子”包裹其中。“子”为行书,字形明确,笔势肯定,颇似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的手笔(坦率地说,十几年前,我极不喜欢赵的字,近几年倒颇感亲切)。紧接这一包围结构之后,是另一“包围“结构——一个着正装的人头部被网状物罩了起来,似乎上了紧箍咒。


电线杆的影子在水中波动,呈W或S型运动,属于正常。如果说前两个“幻子”离W或S型线不远,属于偶然的话,这个包围结构的幻子就离得太远了,完全出人意料。如果不是出于故意,很难让人理解。这时假如再出现一个类似前两个“幻子”的造型或任何其它字形都不会让人吃惊。

 

7、另外,还有一个疑似汉字(图5)。它由左右两部分组成,左边似“甘”字的古今合体。右边为甲骨文“埶”(艺)的右半部分。见《象形字典》的解释:

“甘”是“甜”的本字。甘,甲骨文 在“口” (嘴、舌)中加一短横指事符号 ,指事符号代表口腔内的舌头或嘴部的动作,整个字形表示用口、舌品尝美味。造字本义:用口舌品尝美味。金文 、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。隶书 误将篆文的“口” 写成“廿” ,导致字形面目全非。当“甘”逐渐书面化后,籀文 再加“舌” 另造“甜”代替。“甘”作为形容词与“甜”* 同义,但“甘”多用于书面语境,“甜”多用于口语语境。

 

艺,甲骨文写作“埶”。埶, (生,表示幼苖生长) (执,一个人张开双手在劳作),造字本义:种植草木。金文 将“生” 写成“屮” ,表示种植草本花卉。有的金文 将“屮” 写成“木” ,并加 “土” ,强调培土的种植关键。篆文 承续金文 字形。当“埶”的“种植”本义消失后,隶书 再加 (艸,植物)、加 (云,说,传授)另造“藝”代替,强调在古代园丁的经验靠一代代口口相传。对早期的农业社会来说,种植是极其重要的技能,因此“艺”代表“技”。


 

似乎月牙河在这里造了“埶”的异体会意字,它由“甘”和“丸”组成,“甘”似桶,“丸”似一人拥抱桶痛饮或沉醉状,暗示我甘于“幻线”、“幻象”,乐此不疲?


8、这种情况不但前所未有,就我个人而言自然也更难得,因为它们转瞬即逝。我也只是偶然来到这里,它们不是突然出现,而是在我站定之后,并且是拍了几张之后才出现的,似乎在特意等我来,否则怎么那么巧合被我拍到?


9、它们转瞬即逝,化为其它“画”面,不留汉字痕迹。而不模拟自然,由字直接成画,这正是我作画的方式。


进一步我们假设以上每一点也都是巧合,当九点巧合集中到一起时,应该不是偶然或巧合可以解释的。


莫非幻线和幻象感动了自然?被自然感动而有艺术家,而艺术家感动自然以前从未听说。近年我听说过多例,它们发生在艺术家李铁军身上:两次展览下了两场大雾。一次上上国际美术馆,一念之下,外面伸手不见五指;一次北京顺义新京派展,他先在展厅造雾,五分钟后,京城大雾迷漫。一位见证这个事件的艺术家告诉我: 本来从京城到宋庄开车只需半小时,那天他开了三个小时。另一次,他去河北省去拜访某位艺术家,车下高速公路时,他想今天应该下雪。画家的工作室外面栽着梅花树,已有梅花绽放,他说:“要是下点雪就好了!”说完,雪花便飘了下来。别忘了,当时可是晴空万里。当然类似的神奇事件还在他身上发生过好几次,这里就不一一列举。


“艺术起源于巫术”,巫术产生的前提是“万物有灵”。以前这是西方理论界的主流观点,但也只一个假说,但是今天它却变成了现实。或许这就是传为王羲之老师卫夫人所言”通灵感物”吧!“感于物”容易,但“感物”难。或许,艺术最高境界不是被自然感动进而感动观众,而是感动自然。当然这可遇不可求。根据印第安道冈人巫师唐望的观点,"当自身的能量和看见物的能量在相触的“聚合点”照射产生共振时,知觉便会发生。由于聚合点能照亮任何它所接触的能量场,所以当它移动到一个新的位置时,它立刻照亮了一群新的能量场,使它们被知觉,这种知觉就是所谓的看见。"评论家九根针进一步解释说:"此刻艺术家被自然照亮,不是艺术家看见自然,而是自然看见了艺术家,而此刻艺术家本身就是巫师。熟悉汉字发生史的人知道,汉字的产生与巫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我在月牙河的遭遇似乎再一次印证了汉字与巫术的关联。


月牙河神遇的实际意义在于,它见证了书画同源是怎样发生的,因为今人无缘目击这一过程。它提示书画同源有两个源头:一是抽象,二是具象--象形,而在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中,抽象(指事)在前,象形在后。在这里其顺序与《说文解字》相同,而且它还见证了书画如何合流,即(汉字)草书被解构变成一种新的抽象画,包括汉字幻象,以及象形演变成抽象及新的具象,包括象形。当然这一演绎是自然的行为而非人为。月牙河“神遇”是一根线条的幻化。本来电线杆的影子是一根直线,但在风力的作用下,她变为曲线和少量直线,幻化为汉字及各种造型。其令我困惑之处在于:作为单线的电线杆影子在水中本应作“W”或蛇形线运动,何以一根线条会展开为多线条的同时并置?


科学已经证明,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感动动物和植物,乃至无生命的事物,后者更不可思议。我想最不可思议的是,这种感动在无生命的事物身上以文字的形式呈现,它不但认识汉字,而且会造字。最近两江学者张强和我们讲起他亲身经历过的几次异象,前两次成为他建构“踪迹学”的强大动力。异象暗示或预示着什么,就像地震前的征兆或梦境,李铁军和张强的经历想必也如此。但自然直接以文字提示似无前例。


众所周知,文字的产生乃是文明的标志,它是人与动物的明确分野。莫非自然真的有灵或意志?如此“物质文化”的提法便饶有深意了,善待自然也就非同小可.



我看过的作品